
在这个快步伐的年代,父母常常忙于工作和生活,期望孩子可以早熟、懂事,以此来减轻我们的负担。然而,这种期望有时会给孩子带来意料之外的心理重压,甚至可能致使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一系列心理疾病。
大家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如此夸孩子:“真懂事,像个小大人似的。”的确,小大人式的孩子容易讨父母的喜欢,但值得注意的是,如此的孩子容易在成长中出现心理疾病。这是由于“小大人”一般都经过父母的严格管教,在他们心里从小就种下了“应该”懂事、“应该”像个大人的种子。
于是在成长中过度去满足父母的心理需要,表现出懂事、听话、力求不犯了错误误的特征。但没一个孩子天生就像大人,“小大人”是被需要成为大人,他们丧失了不少孩子犯了错误误的机会,丧失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玩耍的欢乐,也丧失了进步自我的能力。
“小大人”的另一个特征,就是青春反抗期延迟到来。大家了解,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阶段会反抗爸爸妈妈的管教,这也是他们进步自己独立性、脱离爸爸妈妈羽翼、成为真的的大人的必经的道路。而“小大人”由于过分听话、过分懂事,所以常常把对父母的不满压在心里,有时甚至意识不到这种不满情绪。
对于这种情况,父母总是会欣喜于孩子的懂事,却不了解如此的孩子其实是在压抑自己正常的心理发育,从而很难真的长大。
不少“小大人”长大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在满足爸爸妈妈的心理需要,于是对于残缺的童年有一种怀念和向往。其中有些人长大后表现出幼稚、喜欢当孩子的特征。
如何防止“小大人”出现心理疾病呢?第一,给孩子玩耍的权利,与其需要他做多少道习题,不如让他在健康的游戏中成长。第二,允许孩子犯了错误误,孩子能从犯了错误误中获得一种自我教育。假如一犯了错误误就遭到惩罚,孩子容易形成胆小慎微的性格特点,不利于创造性的培养。
第三,孩子到了青春期,父母要用民主的教育方法,鼓励孩子多向爸爸妈妈表达,爸爸妈妈也要多和孩子交流,如遇见矛盾,要意识到这种矛盾是正常的,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。
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要紧的影响。假如父母过分追求孩子的早熟和懂事,或许会在孩子的心中种下早熟的种子,这颗种子或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结出苦涩的果实。因此,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,让他们在探索和犯了错误中成长,而不是一味地需要他们成为“小大人”。
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:“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块尚未加工的璞玉,需要耐心地雕琢和呵护,而不是急于将它打磨成成品。”父母应该认识到,每一个孩子都有其成长步伐和发展趋势,过度的催熟和压制或许会事与愿违。
其实,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和潜能,父母应该做的是激起和引导这类天性和潜能,而不是将他们塑导致自己心目中的“小大人”。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,父母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支持者,而不是制造者。
父母应该看重孩子的心理健康,不要由于一时的便利或个人的期望而忽略孩子的内心需要。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成长环境,而不是一个需要他们过早成熟的重压锅。只有在这种环境中,孩子才能健康成长,最后成为真的独立的个体。